IanChenAboutPosts

UIUC交換期末心得(學校版本)

就為了留個紀錄,就將閹割很多的心得暫且放置於此吧

avatar奕安Aug 11, 2019

這篇單純是為了拿獎學金補助繳交給交大的報告。 或許對我來說,比這篇心得重要的是,我在文章裡面提到的,這種應付事情的心態吧。 這世界上要做的事情太多,不要把太多心力放在無聊的人事物之上。

寫心得報告時一直在心中感到一種矛盾 — 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花心力做這件事情。

持續寫作了一個星期後,突然發現到我心中真正所想、反思到的,或許能夠寫在報告裡,但真的有人會想看嗎? 繳交心得這件事情本質上就只是應付,可有可無,但我卻為了把自己的想法與觀點放在一個沒人會注意的地方花費過多心神,更或許會因為太過刺眼,反而不會被選擇刊出。

這是一個很矛盾的事情,將心力花費在沒有影響力,也不會讓自己開心的事情上。 發現這件事之後,只花了一下子就刪除超過一半文字,簡單的整理幾點出來,應付應付。 但就為了留個紀錄,就將閹割很多的心得暫且放置於此吧。

這世界上要做的事情太多,不要把太多心力放在無聊的人事物之上。

正文結束。

緣起

從高中時就將交換學生設為了大學四年的長程目標,也是因為如此,在高中挑選不同學校的資工系時鎖定了交大資工。單純為了有多機會可以到美國交換。

研修學校簡介

UIUC 的電腦科學 ( Computer Science ) 在美國大學排名裡大概落在第五名左右。學校位於香檳厄巴納兩個鄰接的城市中,是這兩城的核心,整個地區基本上就是以大學為主體,距離芝加哥大約兩個多小時車程,出了大學城之外全部是農地,環境清幽,比交大偏僻,更適合研究跟思考人生,但男女比也比交大正常很多。

種族組成方面,ECE 跟 CS 兩個科系中充滿了亞裔跟印度裔學生,在國際生之中最多也來自中國,有時候上課的時候還會很懷疑美國人跑到哪裡去,當我修其他學門的課程才會發現正常的人種比例。

國外研修之課程學習(課內)

期末收到成績後,我還是要在此提醒一下未來想要交換的同學,就算依照老師公佈的計算成績方法計算起來你已經及格了,期末考如果不去考不只是考試拿零分,還會被直接當掉哦。

以下是我在美國修的課程:

一:哲學概論 PHIL100-ACP [每週出作業,每週兩篇指定選讀]

交換前選課時找到了篇很久之前的 UIUC 交換心得,發現學姊修了門歷史系課程,體驗不錯。PHIL100 是哲學系開的課程,課號後面附加的 ACP 代表進階寫作,負擔會比沒有 ACP 的多上一些,雖然負擔真的比較重,但我想這門課也有很多好處,哲學這種學科如果不真的透過寫作來思考,可能沒辦法把觀念真正融入自己的思想。再來,老師的授課水準是我在大學四年遇過最好的一位,會在學期間帶領同學進行思辨,上課不太會有學生分心,講課時很大一部分放在同回答跟討論。這門課主要介紹不同哲學上的大主題,副標是教同學如何進行哲學思考,還有從頭到尾寫一篇哲學論文。

每個星期都會有兩篇文章要閱讀,上課時老師會假設同學都已經讀過內容,著重在抓住作者的要表達的思想精華,還有比較跟回答同學的論述,我很喜歡課程中的氛圍,師生之間有很強烈的跟交流,老師在這方面一定下過很多精力。助教是哲學系的碩博班學生,每個星期的助教課都一定會到課,也會很仔細批改學生的論文,指出文章架構缺失與邏輯矛盾。上課的內容並不像是介紹,而是透過不同哲人寫的文章跟觀點來討論,上帝,自我,正邪,自由等等重要議題,每個議題往往都不會留下個正確答案,但老師很著重在學生的思考歷程。

這門課其實很有負擔,每個星期讀的文章頁數都很多,因為我英文程度普通,通常每篇都會花上 3 小時來進行精讀。在這個網路發達的時代,雖然不少課程都能夠用線上取得,但就唯獨這門課我認為是沒辦法用網路觀看取代,我很榮幸能選到這門課程,也很推薦來交換的各位可以體驗一下非理工的科目,給自己多一點機會增廣見聞。

二: 電腦系統工程 ( Computer System Engineering ) ECE391 [幾乎每週出作業]

單看課名可能會對內容不太清楚,但其實這不是涼課,這是 ECE 系之下的 CE ( Computer Engineering ) 主修學生的必修,大綱是在學期中實踐一個基礎的作業系統。很像交大資科所孝櫟老師開的”作業系統實踐”的簡化版本。課程主題會提及開機、記憶體管理、檔案系統、排程、系統呼叫等等的議題,一步步打造出一個作業系統。因為是親手實踐,碰過真正的程式碼,所以印象會特別深刻。這個門課要寫的作業系統是四人為一個小組進行協作,也蠻考驗修課生的分工能力。有趣的是,這門課的資源很多,研究所跟大學部的助教加起來差不多 30 位,一週七天都會有人在實驗室輪班回答問題。

三: 分散式系統 ( Distributed System ) CS425 [兩週一次作業]

除了我對主題感興趣之外,交大資工已經長年不開分散式系統課程是我選這門課的主因,因爲如果不來這裡修,大概也沒機會修到這門課了吧(慘)。

這門課程除了基本介紹分散式系統的主題之外,也會介紹一些近年分散式系統的論文。有興趣的大學部同學也可以選修研究所的版本,挑戰更有趣的實作內容。其實我一開始也是修研究所的版本,只不過中途組員退選,一個人撐不了程式作業壓力才決意轉回大學部課程。嘻嘻,今年修課時剛好遇到很硬的老師,不含上課跟煮飯我曾經達到一週每天平均 13 小時都在寫這門課的作業呢。

四: 圖論 ( Graph Theory ) MATH412 [每週出作業]

數學系的圖論,內容中規中矩,但就是要記蠻多證明。每次寫作業都覺得很有挑戰性,而且最後交作業時都會瞄到同學交出超級複雜卻又極為神似的證明,是巧合嗎?我不這麼認為。我堅信這是上天給予那些開天眼的人的預示,而且還能合理推測應該是屬於某個理工信徒眾多的宗教,名字嗎... Chegg 吧。除此之外,老師除了表定課程之外還會帶討論時間,內容就是幫同學複習上課內容,我覺得對學習很有幫助。

國外研修之生活學習(課外)

引言

大學主修資訊工程,未來也可能是個工程師。四年之間我們所遇見、學習離不開工程與科學。但如果能夠再看遠一點,看穿那些題目跟程式碼,看回我們自己本身,其實我們的所見所學,都是以人為初衷,所有的一切終將回歸於人 — "It’s all about people.”。所以單論如何成為一個好的工程師,除了具備技術底子之外,我認為還需要對人抱持強烈關懷。

我想表達,課業是重要的,但對我來說卻不會是唯一重要的 - 在這裡遇見的人,交流時的火花與帶來的後續思考或許才是更具有價值的事物。在選了一些自己有興趣的課後,我就抱持著觀摩的心態在修課,但成績也不求拿到 A。把剩下的時間都用來交友,練習打理生活,特意留下不少空白時間給自己思考與紀錄生活。總歸來說,我的課外生活一半是在寫文章,另一半是在打排球。

排球交友

延續過去在交大練系隊的習慣,來 UIUC 後就找到了三個不同的排球團,FVE, NFA, Rec team。Rec team (Recreational volleyball) 的組成基本上是美國的當地學生。而 FVE 跟 NFA 主要是由台灣與大陸國籍的同學組成。只要體能跟時間允許的話,週一二三四六日都有球打。雖說一開始不知道很多排球術語在英文裡面該怎麼說,打球時候會抓不清隊友的意思。不過運動也真的是無國界,很多情況隊友隨便比劃一下就能知道大概意思,術語只要一兩個月就能適應,不算特別困難。

我在學期中後期就很少參加 Rec team 運動了,雖然有點可惜,但其實我認為在今年參加的 FVE 球隊中,成員間的連結是我十分喜歡與欣賞的。我喜歡跟大家一起打球聊天,看比賽,一起出去比賽,吃宵夜,到別人家作客,Potluck,唸書。

跳出舒適圈,拓展朋友圈其實不難,我想最簡單的方式就是不要去限制自己,遇到機會時多練習產生"為什麼不?",多用真心交友,等到下一個舒適圈建立起來的時也代表自己又成長一些了。謝謝在 UIUC 遇到的每個跟我打過球,陪我聊天的人,我很喜歡這裡的生活,每次生活上遇到什麼困難都有人挺身而出幫忙,希望未來的哪天我們還會再遇見!

紀錄思考

我是個想法多,卻難以捕捉紀錄的人。常常在跟別人溝通的時候會因為自己過於跳躍的思考邏輯而產生隔閡。所以交換生活的另外一個目標是開始練習紀錄自己的生活與思考過程。我會強迫自己每一到兩週都要寫一篇紀錄並公開發表,內容是有關自己的見聞跟對特定事物的看法。借助於哲學課的閱讀跟寫作功課要求,我開始在紀錄時順勢延伸想法,像寫哲學作業一樣對自己提問。而生活中的空閒時間也因此漸漸陷入了 提問-回答-歸納-再提問 的迴圈。簡而言之,這是一個有趣、對自我影響深遠,卻需要下很多心思的活兒。萬事起頭難,最初常為此花費整個週末在電腦前打字,甚至還寫出一堆雜亂無章,不敢發表的垃圾,直到持續好幾個月之後才越來越上手。現在的我知道怎樣去捕捉自己的思考,也比較懂得剪裁內容,文章更是寫的更快、能帶的更深入一些了。

”你是誰? 你為何而來? 你要往哪裡去?” 大學畢業之際,面對這些問題,我認為自己已不像高中時會被嚇得不知所措,交換的空白時光讓我有很多時間去沈澱自己,經過了經驗跟思考的洗禮,我認為自己已能鼓起用氣嘗試去回答。

旅遊

旅遊是有趣的,但如果想把時間都獻給旅遊的話我還是建議其他同學申請歐洲學校交換,美國每週出作業的套路很容易限制同學的行動能力。

三月的春假跟五月中就結束的學期可以讓同學有兩次比較大型的旅遊機會。UIUC 附近的芝加哥是個很有趣的城市,除了擁有在台灣不曾見到的超大型城市規劃規模,也是個聽藍調演奏的好去處,實在推薦多待一陣子。

出去各地旅遊的時候可以沒事多找路人聊天,問問當地人有什麼推薦的餐廳或是好地方。或是去餐館的時候也可以跟服務生或酒保攀談,偶爾會聽到一些有趣的故事,聊得開心也很容易被當交朋友請吃食物。我想旅遊的最好心態就是放開一點,多多體驗 !

研修之具體效益(請條列式列舉)

  • 吃很多牛排
  • 體重上升五公斤
  • 很多自由時間
  • 跟很多人交流拓展國際觀

感想與建議

我認為作為一位大學生,如果能拋掉所有經濟層面的考量,我會選擇到 UIUC 過我的大學生活。說白了點,以一位學生的角度,UIUC 所營造出的環境是遠舒適於交大的。我喜歡討論空間設置方式,也喜歡嚴謹的教學,優質師資跟助教群,整個學校的氛圍都在向學生傳遞一個訊息 - "只要你想學,沒人會阻止你。"

台灣畢竟是小國,而且我國大學的主要資金來源跟規模也與美國不盡相同。美國大學的金援來自各大基金會與校友贊助,台灣的大學則幾乎靠政府撥款、接政府計畫維生。我們沒有這麼龐大的金援後盾之下,即便全力集中全台資源也就只能產生一間台灣大學。身為交大資工交換生,我認為我在這次的交換觀察沒辦法解決上述提到的大環境問題。而能做到的是進一步限縮討論範圍,不討論大學的發展,而是交大資工學士班的 "教育" 該如何去改進,使我們學生在學習時擁有更貼近我在 UIUC 體驗到的教學氛圍。我會提出三個我觀察到最明顯的現象,並且提出建議的解法。

修課與學習兩者的落差感過大

我認為,交大資工在不同必修課程間的課程目標設定並沒有做得很好,最明顯結果顯現在同學的選課抉擇上,往往是在兩個授課老師間擺盪,一邊被操的半死收穫豐盛最後分數普通,另外一邊則是幾乎不用學習卻期末成績輕鬆領高分。有些人可能認為這是同學的自由,但多少課程的情況是同學想修紮實課程,卻因為加簽名額不足關係被丟到學不到東西的課程裡面,最後感受到自己被系上課程敷衍? 我們要如何對想學習卻被丟到完全學不到內容課程的學生交代 ? 我認為,除了擴展老師的加簽名額之外,如果我們必修的期中期末評量能採用共同命題,會不會間接、在最低限度上,即便是被分數驅動,稍微改善學生學了一學期卻什麼都不知道的結果,同時稍加平衡同學在推甄時的公平性 ? 我認為畢西課程的期末共同命題有他的好處,也是我們在沒辦法保持課程內容水準的前提下資工系的教授們必須去考慮的。

系上服務已經過時,基礎要求太單薄

我去到 UIUC 的其中一個驚嚇,就是他們擁有一個很完整的 EWS (Engineering Work Station) 服務,所有工程學院的學生都可以在在工程圖書館自由登入使用自己的環境,以及那裡的學生在交程式作業時是繳交到工程學院自己架設的 GitLab 服務上。交大資工沒有 UIUC 規模的資訊中心卻可以生出一個類似 EWS 的小型版本,直得嘉許,但是我們的程式作業現今卻往往是自己壓縮成一個檔案,上傳到 E3 讓助教一個一個下載來批改,甚至有時候會要求把所有原始碼塞到同一個檔案內做繳交,這樣做不僅繳交麻煩、助教不好做教新通知,還讓學生脫離現今資訊業的環境以及資訊工程就是要方便人們生活的準則。

我認為我們必須知道這麼時代最少需要什麼,至少讓學生能熟悉版本控管,以專案為基礎作為開發,並利用 GitLab 或 GitHub 這些現有的服務來加速我們的分派作業與繳交流程。

在回交大之後,我開始動手將未來大三的編譯器課程作業全部放到 GitHub 上面進行分派與繳交。一個多月以來我認為流程已經確定的差不多,這並不是一個不可行的方式,或許以交大資工目前經費與人力下,以系為單位架設 GitLab 服務是個很困難的事情,但為什麼我們不主動去尋求 GitHub Classroom 等等現成又享有教育優惠幾乎免費的服務來使用呢 ? 能不花時間直接解決八成的課程問題,再以系計中的力量去專注於開發輔助工具,或許是在有限資源下將交大資工學生教育體驗往 UIUC 同一水平靠近最為實用的策略。

助教群的分身乏術

學校最近幾年因為勞保關係,降低了助教實拿薪資,而且情況可能變成一堂課的只能有少量助教掛名,但實質上是多位助教共同分擔薪水。一堂課程 30 多人的必修課,最後可能導致每位助教一個月實質月薪只有 2000 台幣 。 在實領這麼少錢,自身又有研究進度壓力的情況下,有哪位助教有足夠誘因在課程上花費心思? 所以我認為,助教的低薪直接犧牲掉了同學的修課品質。

我認為資工系應該增設 "大學部助教修課機制",讓修過課且成績有一定標準的大學部學生能以修課形式去輔助研究所助教教學。一堂課以 1, 2 個研究所助教輔以 5 位以上的大學生助教協同改作業,回答同學問題,撰寫課程筆記等等,增加未來學弟妹們的修課體驗。